2017年3月23日,“中建讲坛第八讲:回归大地——西部建筑创作实践”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卒”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坛的主讲人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重庆大学客座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赵元超先生,他也是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现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1981级和硕士1985级毕业的杰出校友。通过自身三十年在西部的建筑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赵元超先生结合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展示了在西部生态环境下的创作作品及创作历程,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建筑师成长的痛苦与快乐。
重庆大学副校长、建筑学部主任刘汉龙教授、赵元超大学时代的老师、前重庆建筑大学校长梁鼎森、建筑学部的相关领导和部分教师出席了本次活动。参与活动的嘉宾还包括中建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建设计集团董事长毛志兵、中建西南院副总经理李琦、中建西南院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冯远、中建科技部高级经理单彩杰、中建西南院科技部总经理王金雪、中建西南院人力资源部周璟等,他们中的很多位也都是重庆大学的校友。
讲坛开场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杜春兰教授主持。杜院长简要回顾了中建讲坛的背景和历史,感谢中建总公司对学校、学科发展的一贯支持,隆重介绍了本期讲坛的主讲人赵元超校友并盛赞了他所取得的成就。随后,刘汉龙副校长向赵元超授予了“中建讲坛”主讲嘉宾的纪念牌,讲坛在热烈的气氛中开始并交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前任院长、也是赵元超先生研究生时期的室友赵万民教授主持。
赵元超首先深情回顾了他记忆中的母校和沙坪坝,感谢母校和老师对他的培养。谈到三十年间主要集中在西安这座千年古都中的建筑设计实践,赵元超认为从态度上建筑师应该像匠人那样踏实、敬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他将自己的从业经历用对待建筑(建筑设计)的态度总结成了“纸上的建筑”、“营造的建筑”和“城市、生态、人文的建筑”三个阶段,认为“如何在传统文化底蕴的城市空间彰显现代城市建筑的现代性”、“如何在贫困、生态脆弱的西部环境中保持建筑完整性”、“如何使本土建筑的地域文化得以彰显”是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三个问题,而问题背后存在“现代空间与传统文化”、“城市空间可持续更新与西部城市快速发展”、“建筑标志性、纪念性与城市多样性、公民性”的三个联系,需要处理好“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古老城区和新兴城区”这三种关系。从根本上,赵元超认为建筑思潮在不断变换,建筑唯有回归大地、回归本原才能屹立于天地,这也是他本次讲坛的主题。
随后,赵元超先生结合他主持完成设计的西安市行政中心、陕西省图书馆老馆新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浐灞商务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新区、西南南门广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宁夏固原须弥山博物馆等十余项建筑及城市设计方案,阐述了他对于专业的理解、行业的感悟,通过对这些项目设计与建设过程中“酸甜苦辣”的回味,展示了作为一个建筑师是如何通过材料的运用、细部的处理和公共空间氛围的营造以及对整个城市历史、形态格局的把握,来逐步实现建筑在宏观到微观层面对历史文化、环境特质的体现和传承。同时,他还强调应该通过建筑设计使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相互贯通并焕发出新的面貌,成为承载当代生活的空间而不是古代环境的虚假映射。
在演讲的最后,赵元超先生总结道:“创作是语言的升华,建筑师不仅是设计一个建筑、城市空间空间,更是在设计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建筑师,不仅是一个文化的守望者、地域文脉的传承者,还应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更是现代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在现场互动环节,赵万民教授首先对于赵元超数十年的扎实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热烈祝贺他被评为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母校师生都感觉到与有荣焉。
针对现场同学提到建筑文脉的问题,赵元超先生认为当今大众普遍对西方文化过度“崇拜”,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对于中国传统城市和建筑文脉应该主动去挖掘并发扬光大。针对许多同学较为关注当下建筑专业学习和行业未来的问题,赵元超及在场的嘉宾都持积极的态度,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新高潮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建筑行业是大有作为的,同时他也强调建筑学教育应该脚踏实地培养专业出色、基础扎实的建筑师,作为学生应该磨砺自己的韧性与耐性,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回答同学提到建筑“减负”的问题时,赵元超先生明确认为建筑没有必要承载太多“功能”,应该回归朴实、还原建筑本质。
讲坛结束前,嘉宾毛志兵、李琦、梁鼎森以及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龙灏教授、曾卫教授均应邀参与了讨论发言,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扼腕的叹息或会心的笑声。最后,在场师生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感谢赵元超先生带来的这场学术盛宴,“中建讲坛”第八讲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