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秋简介


张锦秋,女,汉族,1936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1954-1960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1966年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及古建园林研究生。1966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87年任该院总建筑师,1991年获得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7年荣获国家特批一级注册建筑师,2005年当选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筑师;2000年荣获梁思成建筑奖,同年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党的十六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10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钓鱼台国宾馆为张锦秋颁发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她成为何梁何利基金历史上

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

张锦秋于196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以对党的事业忠诚、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对科学与艺术的执著追求,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建筑设计工作;无论是在一般工作岗位还是在领导岗位,她都主动参加党的组织活动;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党的十六大代表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积极参政议政,心里始终装着党和国家的大事,回地方后认真传达和宣讲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1966年作为首都研究生代表,张锦秋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毕业赠言报告。“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她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当时被视为荒僻之地的西安,从此落地生根,在中建西北院一干就是44年,其间曾有多次机会返京或“东南飞”,她为了信念和追求一次次地选择了坚守。如今张锦秋的作品作为标志性建筑,装点着三秦大地,而这一座座建筑又都承载了她数十年如一日奋斗创新的记忆,西安成了她不能释怀的第二故乡。

2006年10月举行的张锦秋院士在陕从事建筑创作40年座谈会暨《〈长安意匠丛书〉·大唐芙蓉园》首发式上,张锦秋由衷的感慨:“到陕西、来西安的选择对了。清华培养了我,三秦大地滋养了我”,“能设计出这样规模的一批建筑作品与陕西省、西安市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学习张锦秋同志,就要学习她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勇气。张锦秋同志坚持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创作道路,开创了新时期唐风建筑风格。近半个世纪以来,她孜孜以求地在“现代建筑创作的多元探索”、“在有特定历史环境保护要求的地段和有特殊文化要求的新建筑创作”、“古迹的复建与历史名胜的重建”三个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和而不同”的建筑观、“和谐建筑”的创作观,并努力坚持科学与艺术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理念,创新实践,因地制宜,因题而异,通过对建筑环境、意境、尺度的把握,通过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充分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

她创作的七卷本《〈长安意匠〉——张锦秋建筑作品集》为从事建筑的年青学子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宝典;从公用到民用、从纪念性殿堂到宾馆及现代民居、从博物馆到宗教建筑、从建筑单体到大型园林及城市设计,一个又一个精美绝伦的建筑美景和相连的园林点靓了陕西,让世人为之惊叹。学习张锦秋同志,就要学习她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品质。早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张锦秋就参与了建国十周年国庆工程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设计,1976年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来到中建西北院后,在“华清池”大门设计中建立了唐文化概念,从阿培仲麻吕纪念碑设计开始确立了新唐风建筑的风格。为了探寻传统建筑与现代工艺、材料相结合的融合之路,张锦秋同志付出了艰辛努力。为精确把握唐代建筑尺寸、掌握第一手资料,八十年代初期她克服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等困难,东去山西考察我国仅存的两处唐代建筑,南下扬州、西赴敦煌、东渡扶桑,如饥似渴地速写、测绘、摄像。设计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时,张锦秋头顶酷暑带着设计小组踏堪地形,实现新图书馆历史风貌与现代建筑的功能得到了完美的结合。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和南湖的创作是对陕西生态的复兴和环境的重建。 在延安

【张锦秋院士】张锦秋院士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多年从事建筑规划与研究工作,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建筑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多项建筑设计作品曾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1991年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1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1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世园会四大标志性建筑:张锦秋设计的长安塔革命纪念馆实施了雨水利用和中水利用。陕西历史博物馆从总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均科学地预见了未来的需求,预留了发展余地,收到了预期效果。学习张锦秋同志,就要学习她虚怀若谷、桃李争妍的胸怀。张锦秋几十年来始终如一地奋斗在建筑设计的第一线,笔不离手,她在出差、开会途中、候机间隙总是手不释卷。社会活动、接待来访挤占了大部分的上班时间,构思、创作、研究、审图、解决工程出现的问题大都在休息日和晚上进行。在讨论问题时她总是凝神倾听完每一位青年人的发言,对年轻人的提议耐心细致进行点评,对好的见解总是大声称赞,让年轻技术人员在每一次工作探讨都能多一份收获,提升技能,增强工作信心。除了技术上悉心指导,她还将自己的工作体验倾心传授,让自己的学子们要自信,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今年10月20日,在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颁奖大会上,她满怀深情地说“我深感这个大奖并不属于我个人,这是我们团队的光荣,同时也是献身于祖国西部大开发的建筑人共同的荣誉。获奖以后,我将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国的沃土上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建筑开拓、创新、求实、奉献。同时,我也代表今年全体获奖人向祖国承诺:我们将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勇于探索、努力创新,为祖国的发展、富强贡献自己一生的力量”。

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与张锦秋一行   张院士耐心细致地逐一解答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张四平代表重庆大学建筑学部向张锦秋院士授予了“中建讲坛主讲嘉宾”的纪念牌
“中建讲坛”第一讲 “中建讲坛”第二讲